一、指导思想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紧抓“朴雅课程建设”,坚守“抱朴养正、立德树人”的核心理念,做到“强德固本 全境育人”,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,全面发展素质教育,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。
二、工作目标
1.五育并举新局面。通过教师座谈会、大组教研、师德师风培训等活动,教育教师爱党爱国、热爱党的教育事业,争做四有好老师。上好学生思政课,坚持学科育人、课程育人、活动育人的基本理念,实现全环境育人,形成德智体美劳“五育融合”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。
2.课程改革新动力。构建五育并举的一体化“朴雅课程体系”,发挥课程体系的综合育人功能,实现推动学校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。
3.项目带动新方向。构建朴雅大教学模式,借力课程领导力、名师工作室项目的引领、进行学习方式改革、作业创新、评价创新,涵养师生朴雅素养,提升教育教学水平。
4.学科评价新突破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和“双减”工作部署的要求,探索“星级+”学科素养评价,保证学校教育的“轻负”与“高质”。
5.心理健康新成效。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全面科学筛查,发挥心理健康辅导室的作用,完善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,建设朴雅心理健康课程体系,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、学生活动、家庭教育。
6.劳动教育新尝试。组建科研团队,多途径开展劳动实践,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,把朴雅劳动教育精神落到实处,科学合理地构建新时代教育下的“434朴雅劳动课程体系”。
三、全境育人,创新“朴雅教学”品牌
1.课程引领,构建学校大教学模式
依托课程建设、全面促进学校发展。一是立足育人目标,夯实课程实施。带领集团学校和帮扶学校、区域内联合教研学校共同发展。继续构建五育并举一体化的“朴雅课程体系”,“四融合、三开放”课程实施策略,“434朴雅劳动教育育人模式”及朴雅教育增值评价体系等方面发挥示范、带头作用。四融合:融入学、融入生活、融入课程、融入社会。 三开放:开放的课堂、开放的资源、开放的活动。四评价:学生评价、教师评价、家庭评价、社区评价。
二是依托课程建设,助推教学改革。
2022年,新课程标准出台。课程方案发生重大变化,致力于推进课程治理,突出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;课程标准提出新理念,要求教师探索用大单元、大概念、项目或任务组织课程内容,使课程内容结构化。我校结合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,提出在学习新课标中要努力做到“三新”:围绕“新课堂”,进行持续深入的课堂实践研究;围绕“新学习”,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学习方式的研究;围绕“新评价”,积极探索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新思路,特别是要更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。
进行学习方式变革。首先从“学以致用”走向“用以致学”。重视学生亲身参与和独特体验,把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、参观考察、研学旅行、社区服务等结合起来,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,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其次是从“过度关注学习结果”转向“过程与结果并重”。引导学生经历体验知识建构的完整过程,加强学习中的前后联动,通过“冲突—解构——知识重新建构”,通过项目式学习、跨学科学等体验式学习形式,实现真实的学习。再次是从“注重学习方法技能的习得”到“注重学习品质的培养”。既重视合作能力、探究能力、沟通能力等能力的养成,又关注情感道德、创新思维、良好习惯等品质的形成。
问题导向研究。学校将立足学科素养,坚持问题导向,把发现问题作为打开教学工作局面的突破口,打破思维定势和工作套路,创造性的解决问题。重点从语文、数学、英语三个学科进行大概念引领下的问题导向教学,引领全体教师从关注一节课的教学细节到关注、一个主题、一个领域、一个概念的教学。汇聚群体的智慧,提升教师的观点分享能力。
微课题研究。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形成研究共同体,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和提炼问题积极开展微小课题研究,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重点、难点和热点问题。鼓励教师发现教学过程的问题,鼓励微课题研究。以课题研究为主线,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,通过开展深度研讨、现场指导、行动研究、成果培育等建设活动,提升教师科研意识,科研能力。
作业创新。继续实行作业设置创新和审批制度。“双减”形势下,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,还要优化学生的”学”,精准布置作业,做到到延时不延质。仿写型、创编型、实践型、表演型、跨界型作业要出现学生的作业单中,实现单元与课时作业相互联系、统筹的作业模式。切实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、提高课堂授课效率。
评价创新。 启动“星级+”学科素养评价路径研究,尝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测试的评价框架,实现个性化的精准诊断。
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和“双减”工作部署的要求,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实际,继续探索多元评价,运用立体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,切实降低学生学习压力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,利用学生饶有兴趣的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,旨在让学生在“玩中学”“玩中测”,摆脱“一张试卷定高低”的局面,将政策导向和教学相结合,力求让学生将所学学科知识和生活相结合,保证学校教育的“轻负”与“高质”。
2.项目引领,助力教师专业发展
发挥“临沂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”的引航作用,成立校级名师工作室。通过开展教研交流活动、公开课、成长论坛等形式,提升教师教材解读能力、教学设计能力、教学实施能力、研讨观评能力、反思写作能力、观点分享能力,教育科研意识,全面建设一支高素质、专业化、创新型的教师队伍。
大力辐射带动区域内学校,把名师工作室打造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“学习型、辐射型、合作型、研究型”的专业组织。
实行分层培养,开展青蓝结结对工程,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梯队。
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,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,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示范、辐射及影响作用,开展青蓝结对工程。青蓝互结固根本,薪火相传守初心,让青蓝工程结对帮扶活动成为提高我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。
进一步细化、落实各梯队的培养目标、培养途径、考核标准,确保分层培养的实效性、激励性和可操作性。
另外通过成长论坛、案例分享、论文撰写三个途径夯实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,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,涵养教师专业素养。
3.五育并举,润泽学生朴雅素养
学校将坚持五育并举,学科育人、课程育人、活动育人的基本理念,持续完善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,综合运用线上/线下、课内/课外、校内/校外相统一原则和自育育人、互动育人、系统育人、环境育人相结合的方法,开展系统、立体、全面的创新探索,抓牢抓实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实现全环境育人。
朴雅心理健康教育。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筛查,建立心理健康档案;更新心理辅导设备,成立辅导团队;做好宣传工作,增强心理健康意识。充分挖掘心理资源,开展不同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。既邀请校外心理专家,又挖掘校内心理辅导资源。分年级召开健康教育讲座,对学生、教师、家长进行心理健康培训,三育融合,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。举办教研活动,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专业化发展。
朴雅劳动教育。构建“四融合、三开放、四评价”的“434模式”朴雅劳动教育育人体系,引导朴雅学子树立起“我劳动 我光荣”的理念。以寓教于乐的形式,倡导开放、创新、多元化的劳动课程,提供生态化课堂,构建自主化教育。分年级,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分段学习。达到“以劳启智、以劳健体 、以劳养雅、以劳育美,以劳创新”的目的。通过朴雅劳动实践,培育具有“朴雅”特质的朴园学子。
朴雅学科活动。继续开展“绿润朴园读书节”“智慧朴园数学节”“happy朴园英语节”“绚丽朴园艺术节”“梦想朴园科技节”“墨香朴园书画节”“阳光朴园体育节”。同时开展学科素养展示之“语文迪斯尼”“数学嘉年华”“绘本表演秀”“校长杯”足球赛、“对话.非遗”等活动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,在实践中成长。
4.建好校级名师工作室。做实教师“青蓝结对工程”,在学校现有市语文名师工作室基础上,建立校级“名师工作室”“名班主任工作室”“名党员工作室”,让名师工作室出“贤人”,出“成果”,出“大家”,成为青年教师的培养室、骨干教师的孵化室、教育名师的聚集室。
5.科学规范,科研工作新动态
创新管理新举措,规范学校科研工作,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把各项工作做精致、做到位,新学年对现有的课题继续电子档案整理与完善,创新索引查阅的新形式,使教科研资料入档完整、分类科学、条目清晰。
课题研究新规定,省市课题研究,加强课题立项、开题、结题工作的过程管理,全面促进课题研究的有序运行。邀请专家们为教师进行科研培训,正确掌握课题研究的步骤,撰写结题研究报告的要领,提升教师科研能力,让老师们觉得课题离我们并不遥远,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学会总结与提升。
2022年将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,我们有决心、有信心在上级党委政府、教育部门的领导下,抱朴养正、立德树人,强德固本、全境育人,从朴雅出发,一起向未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