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题研究报告是反映一项研究成果并将其公诸于世的书面形式,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形式很多,有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的总结报告,在问题分析、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论文,在个案研究,观察研究,调查研究,实验研究以后撰写的个案研究报告、观察报告、调查报告、实验报告及综合报告等。严格地讲,我们通常所说的课题研究报告上主要是指后者。
论文和总结报告一般没有固定的格式,而比较研究文章生动、材料翔实,观点鲜明、论证严谨。从结构上讲,虽然有时也述及研究的重要性、研究方法等,但其基本骨架不外是观点、材料及对两者关系的论述。
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如下:
一、标题、署名
标题是文章的“窗户”。一个好的标题常常可以起到极好的“点睛”作用。反之一个不好的标题可能导致“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”的负面效应;在编辑工作和各种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,一些有经验的编辑和专家,往往只要看一眼标题,就可以大概地判断出文章的好坏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给研究报告取个好标题是十分重要的。
研究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,这样显得精确、明了,使人能对所研究的问题一目了然,如“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中学引进职教因素的研究和实验”。但是,有时候在研究课题的名称中对研究对象或内容有较多的限定词,使课题名称显得比较冗长,这时,我们可以另立标题,言简意赅地将所研究概括为一句话,如“综合高中现状与发展趋势”如有必要,可以再加副标题的形式列出课题名称:如“拓宽成才渠道,构筑学生发展的立交桥”—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中学引进职教因素的研究与实验”。研究报告的标题,不但应反映该项研究的核心问题,而且能引起读者对报告的兴趣与注意。因此,要简短、明确,并注意采用读者感兴趣的措词。
标题之下是署名,署名是表示研究着对该项研究及报告的负责。署名大多是署研究者的真实姓名,也可以用笔名。有时参加研究的人员很多,不便一一署名,可以署XX课题组、XX课题协作组等,然后作一小注,注明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或单位,研究报告的执笔者,如果有协助研究的非课题成员或单位,或指导该项研究的人员,也可在小注中列出并鸣谢。
二、前言、引言
报告的第一部分,常常以前言或引言的形式,非常简要地阐述下列内容:
1、课题提出的缘由;
2、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;
3、目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、现状、问题及趋势;
4、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;
鉴于这一部分所要述及的内容有时也可直接以“目的和意义”作为该一小节的标题,这一部分虽然只是报告的引言,但它却可以显示该项研究的学术地位,使人们了解该项研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,在有关领域中的重要性,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所处的水平。从而为读者接受该项研究成果准备良好的心里上与认识上的基础:前言应简洁、明了,字数不宜太多。因此,前言要注意仔细措词,使之既事实求是的介绍概况,又能恰到好处的赢得读者的信赖和注意。
三、研究方法、手段
研究方法的介绍主要包括:在研究对象的取样和选择、研究因素的实施与控制、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等方面采用的方法与实施的技术手段;此外,还应包括对在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与阐述,以及对研究所采用的特殊工具,设备以及一些特殊的方法手段的介绍,如果这一部分内容较多,或附有设计图纸、量表、调查问卷、测验题等,应以附录的形式附在后面。方法的介绍应注意条例清楚,交待明白,使别人可以据此重复研究,而具体实施的措施介绍则未必如课题设计方案中那样周详细致了。研究方法的介绍常常可按研究过程的进展顺序逐一展开,在介绍中如果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概念或说法,则应注意用词的准确性。
四、结果、结论
研究结果是研究报告的实质部分,撰写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,就是要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。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内容:一是对研究中所收集的原始文献资料和观察资料、实验资料经过初步整理、分析后的结果,如对定性资料的归纳、列条,对定量资料列出图表等;二是对资料初步整理分析后,采用一些逻辑的或统计的技术手段,推断出研究的最后结果或结论。所以这一部分的标题也常作“结果和结论”。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报告有所不同的是,教育科研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,一些研究者往往更注重定性的分析,更注重举例说明问题,即使是数据,往往也停留在例举与罗列的水平上,有鉴于此,应该强调,在研究报告中既要重视定性的分析,更要注重定量的分析,既可以有一两个典型实例或一些数据资料作为佐证,更要有对客观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处理。撰写这一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:
1、不可以仅用几个事例来以一概全,单纯从逻辑的角度推出结论,而要重视定量与定性的综合分析。
2、对于数据资料,不应停留在仅仅作为事例例举的水平上,而应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技术,从数量的变化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。
3、在统计图表上出现过的事实,没有必要再用文字重复叙述,只要指出这些数字所说明的问题即可。
4、结果与结论仅仅是对研究所收集的实施材料的客观归纳。在这一部分只可以例举客观材料,严谨地提出结论,切忌夸夸其谈,妄下结论,任意引申和发挥。
5、研究结果应以事实与数字为主,文字叙述要简洁明了,结论要明晰准确。
五、讨论、建议
讨论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得出的客观事实扣结论,结合自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理解,通过分析与思考,对当前教育理论或实践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。建议和设想,因此,这一部分也常常以“分析与讨论”、“几点建议”、“几点思考”等作标题。
为了叙述和讨论的便利,在有的报告中,这一部分常与结果部分合二为一,或先显示结果,接着讨论;或夹叙夹议,交错进行。然而,无论其形式如何,我们应明确地看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,研究结果呈现的是研究中的客观事实,它应该是基本肯定的,并可以在相同的研究中重复出现,而讨论则是主观的认识与分析,是研究者将研究的结果引向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的桥梁。
对研究结果的认识,可以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的事,但是作为研究报告的撰写者,必须对研究结果有一个全面透彻的分析。这就要求撰写者既亲身经历研究的全过程,有充分的感想和体会,有熟谙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,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,善于从理论的角度,逻辑的角度,实践的角度,多侧面地加以分析和讨论。在分析讨论中,可以沿用一些理论与说法,可以提出一些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见、建议和措施,可以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、想法和思考,也可以提出由于该项研究而发现与产生的新的问题、新的设想,以留待进一步研究。此外,在这一部分还常常对该项研究的方法设计进行必要的反省,讨论改进、变换研究方法可能对研究结果带来的一些影响和变化等。
这一部分应根据实际内容的多少,可长可短,一般是以1、2、3、4、5………的方式,将研究者的观点一一列出。由于这些观点代表了研究者自己的认识,本着影响他人和欢迎商榷的目的,所列出的观点应条理清楚,观点鲜明,切忌含糊其词,冗长拖沓。
六、附录、附注
在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一些客观材料,在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工具、设备、资料等,常常在表述研究结果,论证研究结论,或进行重复研究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它对于读者了解研究过程,分析与评论研究结果与结论,也是十分必要的,这样的资料常常作为附录,列在研究报告的后面。
附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:
一是研究中参考、引用的重要文献资料,目录。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附录,一般以“参考文献”为标题,开列出文献资料的目录,开列目录主要有两种形式:
格式如下:
1.马克思:(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),(马克思恩格斯全集)第42卷,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
格式如下:
①应俊峰:《研究型课程》2001年版,第200页。天津教育出版社
二是研究中所收集的重要原始资料。如研究型课程教学研究实验中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学生的研究报告等,作为原始材料附上,就显得很有必要。所附原始材料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,切忌累赘、繁杂。
三是研究中所采用的设备、工具和手段。如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,测验量表、调查问卷、测试卷等,都可以附在研究报告后面,提供给读者,或供题结题验收、评审时参考。
经过以上工作,一份研究报告就算基本完成。这时,可回头系统地看一遍或几遍,以检查整篇研究报告观点是否正确,事实是否确凿,思路是否清晰,结构是否严谨,最后再核对一下数据,并对文字作系统的润色和推敲,使研究报告逐步趋于完善。